土壤渗透性亦称“土壤透水性”。
[1] 即土壤对地表水的渗透能力。
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性状之一。
决定于土壤的质地、结构、孔隙、湿度、剖面构型等因素。
一般质地较粗、结构性好、孔隙较大、湿度较小的土壤,渗水比较*,透水性大,地表径流量则减少。
反之,土壤渗水慢、透水性小,地表径则增大,对土壤的浸蚀作用也就增强。
土壤剖面构型中,如上一下各层的透水性能不一致时,土壤渗透性常由透水性小的一层决定。
透水性较小的一层距地面愈近,这种作用愈大,因而愈*引起比较强烈的水土流失。
土壤渗透性 [1] 是描述土壤入渗快慢的较为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参数之一,土壤渗透性越好,地表径流就会越少,土壤流失量就相应减少。
土壤渗透性的测定方法较多,如双环法、环法、定水头渗透仪法、变水头渗透仪法、模拟降雨法、土柱法、钻孔法、稳定通量法及渗透桶法,但田间测定土壤渗透性一直是土壤水动力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,虽然双环法比较通用,但耗水耗时而且费力,野外测定十分不便。
应用双环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不同利用方式(果园、农地、灌木、草地、林地)下的土壤渗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,并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。
结果表明:在该试验条件下,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孔性及渗透性有明显差别。
土壤有效孔径以灌木地较大,为农地的 5.7倍,果园的3.5倍;其次为林地和草地,为农地的4倍多,果园的 2.5倍多。
果园的*初入渗率较大,是林地的3倍>草地的5倍。
土壤的渗透性反映了土壤的松紧程度,土壤越紧密,其渗透性就越差,水分运动越慢,污染物的迁移能力也就越差,反之,土壤越松散,其渗透性就越好,水分运动较快,污染物的迁移能力也就越快。